压敏胶制品基材表面电晕处理

压敏胶制品基材表面电晕处理


  对于某些塑料薄膜基材,尤其是聚烯烃薄膜基材,工业上更经常是通过火焰处理、电晕处理、等离子处理、电子涉嫌处理和紫外线处理的方法进行表面处理,因为这些表面处理比底涂剂处理更方便、更经济。因而更使用。这些处理方法原理上大致相仿,都是先把基材表面附近的空气变成等离子状态,生成的电子、正离子、负离子或者臭氧再与塑料基材表面发生反应,生成的含氧官能团使基材表面的极性增加、表面能上升。在这些方法中,电晕放点处理使用得最为普遍,等离子处理次之。


  电晕放电处理从负极废除的电子冲撞大气中的分子,使电极间形成了电晕带。在高达数万伏电压、数万赫兹的交流电条件下进行电晕放电。为了实施电晕放电,高压电是必需的。如果交流电变成直流电时就会产生连续放电,直至称为火花放电。火花放电时产生的极端过热,会导致试料和点击受损。从电晕放电至火花放电需要一段时间。因此,当用交流电时仅产生电晕带,不会发生火花放电状态。在数万赫兹主要的高频交流电时,除了上述不同之外,其他方面和直流电晕放电没有什么不同之处。下侧电极的材料一般采用铁或铝。在它们的表面应该附上一层介电体薄膜,以使电晕处理均匀。环氧树脂、有机硅橡胶和陶瓷等可作介电体材料使用。放电电极的表面平滑程度会影响到放电的状态。当长期使用后,由于电极表面磨损使之失去平滑性,会导致不能产生良好的电晕放电,处理时会不均匀。因此,电极需要经常保养。另外,当电压过高时会变成火花放电,也会损伤电极。所以,把多个电极并列能进行电晕放电的多刀型装置已在市场上出现了。两电极之间的距离通常为几个毫米,当使用200KV1000000Hz以上交流电时,750px的极距也可以电晕放电处理。处理薄膜时速度一般为50-150m/min,最高时可达300m/min,处理率很高。


  电晕放电处理通常在大气中进行,氧和材料反映时表面生成含氧官能团。由于空气中氮的存在,也能生成极少量的含氮官能团,含氮官能团的生成随电晕处理的条件和被处理材料而变化。一般来说,电晕处理时,主要生成羧基、羟基,但也能生成过氧化基和环氧基。基材表面上这些管能团生成能够用X射线光电子谱确认。


分享 :
评论(0)